□《上阳台帖》李白唯一真迹
金运昌先生说,《上阳台帖》为李白手书,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。字体为行草,共5行,24字,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,原文为:“山高水长,物象千万,非有老笔,清壮可穷。”文后有款,款署“太白”二字。帖前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“唐李太白上阳台”七字。《上阳台帖》用笔纵放自如,快健流畅,于苍劲中见挺秀,意态万千。结体亦参差跌宕,顾盼有情,奇趣无穷。帖后有宋徽宗赵佶一跋,跋文为:“太白尝作行书‘乘兴踏月,西入酒家,可觉人物两望,身在世外’一帖,字画飘逸,豪气雄健,乃知白不特以诗鸣(通名)也。”上世纪50年代,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把自己收藏的这幅作品赠与毛主席,毛主席又将其转交故宫收藏。
金运昌说,元代张晏在该帖上跋曰:“谪仙(指李白)尝(通曾)云:欧、虞、褚、陆真奴书耳。自以流出于胸中,非若他人极习可到。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,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。尝遍观晋、唐法帖,而忽展此书,不觉令人清爽。”元代书法家欧阳玄在观赏了此帖后,题诗云:“唐家公子锦袍仙,文采风流六百年。可见屋梁明月色,空余翰墨化云烟。”
以前在真伪问题上曾经产生过争论,但最终大家认定是真迹,启功先生曾专门著文证明此帖是真迹。另外,宋徽宗是书画艺术的大家,他生活的时代距唐代不过几百年的历史,他能珍藏并赞许,也能说明这个问题。
□《中秋帖》米芾的真迹王献之的“著作权”
《中秋帖》传为王献之所书,与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,王珣的《伯远帖》被乾隆皇帝合称“三希”,意即稀世珍宝。
行书3行,共22字,释文:
中秋不复不得相
还为即甚省如
何然胜人何庆
等大军
无署款。
金运昌介绍,《书断》中说:“字之体势,一笔而成,偶有不连,而脉不断,及其连者,气候通其隔行”。《中秋帖》书法纵逸豪放,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。《中秋帖》是《宝晋斋法帖》、《十二月割帖》的不完全临本,原帖在“中秋”之前还有“十二月割至不”六字。
金运昌说,该帖用竹料纸书写,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,约到北宋时方出现。从行笔中可知,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,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,吸水性较差,笔的提、按、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,常出贼毫,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、线条连贯、行气贯通、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。《书画舫》云:“献之《中秋帖》卷藏檇李项氏子京,自有跋。细看乃唐人临本,非真迹也。”清吴升《大观录》中称:“此迹书法古厚,黑采气韵鲜润,但大似肥婢,虽非钩填,恐是宋人临仿。”
据米芾《书史》记载,他曾经收藏过王献之《十二月帖》,为黄麻纸本。尽管早就有人指出《中秋帖》是米芾节临《十二月帖》之作,而且32个字中就有10个字被删,章法也大变,但著作权却一直挂在王献之的名下。虽然不是真迹,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又保持了王献之的风神,还是作为国宝藏在故宫的。